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2005年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4 19:35:23   浏览:874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2005年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2005年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昆政发〔2005〕1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三个开发(度假)区管委会,呈贡新城管委会: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促进自主创新,奖励为发展我市科技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根据《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经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专业评审委员会评审、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市科技局审核,昆明市人民政府决定,授予“昆明市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等3个项目昆明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一等奖;授予“4100QBZL增压中冷柴油机”等12个项目昆明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二等奖;授予“滇池流域环境动态变化研究”等44个项目昆明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三等奖;授予奥地利普拉塞·陶依尔公司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希望全市科学技术工作者继续发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技术开发研究,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不断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2005年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人、组织)名单

二○○五年九月三日


2005年昆明市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人、组织)名单

一、突出贡献类(空缺)
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类(1名)
(中文)奥地利普拉塞·陶依尔公司
(英文)Plasser&Theurer
三、科学技术进步类(59项)
一等奖(3项)
1昆明市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
完成单位:昆明市畜牧兽医站
完成人员:金卫华王昆华何晓辉杨斌李慧琳杜建许云生李晓丹
吴海兴
2D09-32型连续式捣固车研制
完成单位: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株洲时代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工务处
完成人员:何姗宋慧京王建宏翁敏红徐绍山王敏任延军高春雷
李石平
3SQ341~SQ344型曲刃水平滚刀式切丝机
完成单位:昆明烟机集团二机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徐振宇朱金钟徐礼智邱宝昆张中伟聂聆严为严济民
陈真富
二等奖(12项)
14100QBZL增压中冷柴油机
完成单位: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杨育军彭劲松张富红洪波昌杨堂锋刘海峰潘亮星
2昆明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科技局
浙江大学
完成人员:叶继术杨万江鲁自明万嘉钧杨发彦周岗
3饲料生产企业HACCP体系的构建研究及产业化应用
完成单位:云南东方红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何祖训何乔关李晓珍饶婷何月斌张江涛苟元文
4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完成单位:昆明市五华区龙翔小学
完成人员:赵红坚杨丽芬武华张红陈李芬杜惠英
5心肺联合移植术在终末期心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延安医院
完成人员:李亚雄蒋立虹陈智豫钱金娣李福凝杨应南王悦
6马铃薯杂交实生种子应用的试验示范
完成单位:昆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石林彝族自治县农牧局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
完成人员:魏明王平华刘卫民王艺邹万君李益仙李华
7云南石林黑龙潭水库生态学研究
完成单位:石林彝族自治县黑龙潭水库工程管理处
完成人员:李维贤刘淘许坤陈洪徐国飞徐忠华所琼芝
8云南不同人群先天性心脏病生态遗传特征初步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延安医院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蒋立虹段昌群候宗柳陈智豫李亚雄邹弘麟李鹏
9六类中药新药三生调脂舒临床前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中医医院
完成人员:邓乐巧金艳蓉田春董彩光杨红余晓玲杨海燕
10昆钢无缺陷铸坯生产及热送热装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张竹明王志雄李金柱高连坤胡斌王晋昆张卫强
11非球面光学技术研究和产品生产
完成单位:昆明高新爱克瑞光学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人员:申卫江杨贤文董卫东范子亮林海龙段俊红田湫
12瓦楞纸箱柔印技术应用及产品开发
完成单位:昆明市福保彩印包装厂
完成人员:杨洪韩焕富施丛高杨树坤刘宏华鲁志国沈博

三等奖(44项)
1滇池流域环境动态变化研究
完成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昆明市委员会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完成人员:徐旌张军徐声瑛席素芬刘燕
2昆明城市暴雨洪水及防洪问题研究
完成单位: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
昆明市建设局
云南省气象台
完成人员:黄英方绍东李自顺朱玲陈松群
3隆格兰优质百合、非洲菊配套生产技术应用示范
完成单位:云南隆格兰园艺股份有限公司
云南农业大学花卉研究所
完成人员:裴作斌李枝林董伟郑思乡余朝秀
4富民大树杨梅特色产业开发
完成单位:富民县农林局
富民县科学技术局
完成人员:耿有全段志宇何绍华杨美兰杜元明
5主动脉瓣返流指数在诊断主动脉瓣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延安医院
完成人员:陈明金醒昉杨莉李静丁云川
6云龙水库库区植物资源调查与研究
完成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科技管理处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科学技术局
完成人员:李荣春杨志雷李栋李信李孙文
7禄劝无公害猪肉GB标准化生产集成技术示范
完成单位:禄劝鸿源绿色产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人员:杨群赵桂英杨大卫邹荣付朱方贤
8纤支镜针吸活检对肺癌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
完成单位: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
完成人员:王忠平刘艳芳宋文娟周开华徐燕
9滇池湿地植物的筛选及繁殖、栽培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大观公园
完成人员:张英许晓波郭宏伟董洪冯子云
10野生食用菌速冻、冻干加工通用技术
完成单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
昆明方戈菌类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人员:桂明英张陶朱萍郭永红刘蓓
11以双语教学促办园特色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第三幼儿园
完成人员:王蕾杨玉明张燕谢曙华孙小涵
12洋蓟引种及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昆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昆明市农业技术培训服务中心
安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所
完成人员:周红艳李文彬张力张文志党利荣
13污染水体净化水生植物筛选及培育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云南今业生态建设集团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邓辅唐邓辅商吴广李强马丽红
1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的耐药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完成单位: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昆明市临床疾病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完成人员:胡大春邵剑春杨绍敏周玲李超
15双嘧达莫栓的研制及临床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延安医院
完成人员:李仲昆王崇静王珩李冰尹为民
16昆明民俗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群众文化学会
完成人员:秦桂珍叶铸王希信钟宽洪班文
17系列草坪专用肥料及YNEC草坪床土改良剂研制及应用
完成单位:云南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昆明市园林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解亚林孙吉雄张英刘荣堂李朝纲
18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运作规范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完成人员:李永松张爱平沈涛耿卫东高霞
19昆明市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预防控制策略、措施及其效果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完成人员:田建中邱俊徐艳声鄢志梅车忠民
20成人血清及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0与年龄的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延安医院
完成人员:金醒昉杨莉陈明付晓野邬堂春
21孕鼠铅暴露对仔鼠血铅水平及听力影响的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儿童医院
完成人员:马越明赵生全倪林仙张建英张铁松
22关于建设昆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
完成单位:云南省科学学研究所
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完成人员:郭宽段万春欧阳桥李耀平李德轩
23昆明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及预防控制对策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完成人员:张茂镕邱俊龚鹤琴鄢志梅李云涛
24小儿下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早期诊断及临床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儿童医院
完成人员:吴茜陈祝倪林仙刘晓梅宋顺琪
25原发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性粒细胞、内皮细胞粘附状况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延安医院
完成人员:张曦赵从禄何莉杜艾蛟王丽琼
26介入治疗心脏复合畸形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延安医院
完成人员:雷芸丁云川张伟华尹小龙姚雨凡
27“德钠泰”医用即溶止血纱布
完成单位:云南德华生物药业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张德华郑明义陈蒲玲左春生王福兴
28正常新生儿和新生儿黄疸耳蜗功能及听觉传导通路听力检查的临床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儿童医院
完成人员:林建云张铁松高映勤刘睿清李丽君
29直肠绒毛乳头状腺瘤切除缝合术的改进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中医医院
完成人员:吴丹妮范亚明钟传华杨文治姚辉
30新型环保木业系列产品
完成单位:昆明红塔木业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朱建勇唐云波华士国金星林黄伟
31昆钢焦化系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完成单位: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毛云海张昆华张力郭启鸿张明
32快金纤维蛋白胶封闭剂的开发
完成单位:云南兰茂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马云峰马雪峰徐可仁皇培刚赵文辉
33硬膜外镇痛在分娩活跃期应用及阿片肽的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完成人员:李红黄燕李兵李华生宣昆生
34第Ⅱ代冶金用煤基炭质还原剂的研发与扩试
完成单位:昆明理工精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昆明理工大学
完成人员:陈雯刘中华沈强华付迎春冯丽辉
35昆明市农业与气象数字化决策服务系统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气象台
云南省昆明农业气象试验站
完成人员:陈增会王鹏云曾艳王赟徐开
36昆明市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智能化治安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完成单位:昆明市公安科学技术研究所
昆明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
昆明理工大学
完成人员:李玉龙梅滢包爱民孙赛霞陈旭
37中药附子传统加工工艺创新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医学科学研究所
完成人员:吴荣祖张风雷刘培儒李立纪陈宏基
38废旧金属炼钢省时节能资源综合利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昆明高坡冶金铸造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人员:师尚智师海巍李建华李昱坤
39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前存活心肌的评估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
完成人员:田青许智韬周旭王玮翟彪
40BEST2000系列医学影像软件产品产业化发展
完成单位:昆明贝思特软件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郑家亮刘兆斌许星李志勇董海军
41快热折叠式电热水器
完成单位:昆明美能太阳能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人员:刘关泰李颖朱春才邓元华蒋正勇
42一种宝石矿物的拉曼识别法
完成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
完成人员:张鹏翔梁二军祖恩东牛华段云彪
43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开发应用研究
完成单位:昆明市中医医院
北京众邦慧智计算机系统集成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邓乐巧洪继平陈静田春张琪
44昆明市科学技术奖信息管理系统
完成单位:昆明状元珂辰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完成人员:刘亮杨天贵褚登雄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法理学需要八个方面的变革

周永坤


中国法理学应当在新方法论的指引下实现理论创新的同时进行结构重组。这一过程将是十分艰难的,它需要在下述8个方面实行变革。

1.从“规律学”走向“规则学”

走出危机首先要解决法理学的学科定位。这当从法理学史来认识。法理学产生于19世纪的西方,它的“前科学”形态是17-18世纪的自然法哲学。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西方法学就是高度“实用”的,希腊的哲理法学倾向于立法学,法学之于立法者犹如园艺术之于园艺匠。而罗马的法学则是部门法学,主要是民法学和部门法学,它们与民事司法行为不可分离。希腊罗马的法学都缺乏作为法学的超越于部门法学的“一般法学”。17-18世纪的自然法学表现出向这一方向的努力,但是由于它浓厚的哲学和政治色彩,事实上被排斥于正统法学之外。到19世纪,在自然法学的基础上逐渐生发出四种理论倾向:康德、黑格尔的哲理倾向、边沁的立法学倾向、奥斯丁的规则学倾向和萨维尼等的寻求法律发展规律的倾向。奥斯丁将政治哲学色彩极浓的自然法、将罗马法(部门法学)、将英国式的法律技术逐出法理学,专事一般法律规范分析,实现法的一般理论向西方法学传统——规则学的回归,或在各部门法学之外发展出研究一般规则的专门学科,因而被公认为作为法的一般理论的法理学产生的标志。[1]当然,奥斯丁完全排斥价值分析是欠妥的,但是,它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法理学的价值分析应当有别于政治哲学——它应当建立在规范分析之上并为规范分析服务。

我国的法理学情况如何?我国的法理学源自苏联的“国家与法的理论”,姑且不说它的理论倾向,就其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国家和法的发展规律来说,它是哲学味浓于法学味的。苏联法理学的“规律学”倾向,与苏联法学彻底否定西方法学传统,否定资产阶级法学有关,也与苏联人赋予法理学的政治目标——找出法律发展的规律,资产阶级法必然灭亡,苏联法是最先进的法建立在一般规律之上——息息相关,其背后是在西方已受到冷落的科学泛化思潮。苏联法理学的规律学倾向在我国得以继承并极端化,法理学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法律图解。改革开放以前的法理学演变为负面的意识形态——阶级斗争为纲学,它的目标与结论在于说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为纲是社会发展规律的产物。改革开放以后,虽然阶级斗争为纲观念被放弃,但是政治哲学味道仍很浓。近年来价值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内容被引进,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价值分析和规范分析始终围绕政治哲学展开并为之服务,法理学的目的仍被限定的通过因果分析寻找“规律”这一哲学的。

要走出这一法理学的幼年阶段,应当实现从“规律学”向“规则学”的转换。规律学是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的,而规则学则是讨论如何建立人际合理关系的学问。当然,我们说法理学是“规则说”,并不是如凯尔森那样排斥正义。法理学是规则学指法理学是以研究人际规则为核心内容的,除此以外,它包含了某些“规律”的内容,但只指人际关系合理化的趋势,及其合理规则中共性的东西;它包括正义的内容,这个正义以主体际关系中的正义为核心,以区别于伦理学讨论的正义,同时它还包括法律的共同性的技术。

2.调整同意识形态的关系

新中国的“国家和法的理论”本身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传统源于维辛斯基法学理论——它本身是斯大林主义的一部分。维辛斯基的法定义本身就是在1938年第一次全苏联苏维埃法律和国家科学会议上以官方决议的形式宣布的,仅就这一点而言,它就不是科学的,而是独断的。就是在那次会议上维辛斯基说,“资产阶级实际上没有法律科学”,“奸细和叛徒集团很多年以来在法律科学中,几乎都居于垄断地位”,“在法律科学方面,还没有全部肃清可耻的托洛茨基一布哈林匪帮破坏活动的影响”。[2]可见这一理论形成的氛围与中国的文革有过之而无不及,是斯大林30年代大清洗的意识形态化,因而是负面意义的意识形态。苏联法理学的意识形态学科定位正好填补了我国全盘否定民国时期法理学造成的学术空间,并迅速左转。这在战争硝烟与巩固政权的高度情绪化氛围中具有某种必然性,这种完全意识形态化的“国家与法的理论”最终在阶级斗争为纲和法律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下失去了立足之地,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这就是文革及其法学被完全取消。改革开放以来的法理学否定了完全意识形态化的苏联传统,有了相对独立的内容,例如法律文化、法的社会作用、法律推理、法律现代化、等等。但是意识形态化问题并未能很好解决。一方面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在现行理论中仍有存留,同时又加入了新的意识形态内容。其典型表现就是:不断有人从意识形态角度对于不同观点予以文革式的批判,每当意识形态发生分歧时,都会波及法理学。它的许多内容,仍然是高度意识形态化而非法理学的。法理学的意识形态化是十分有害的,举其要者有:(1)它使法理学难以形成独立的学术品格,只能跟随意识形态之风摇摆;(2)它使法理学难以建构学术范式,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念始终是意识形态的,而非法学的;(3)难以保证理论的连贯性,难免出现理论上的断层甚至自己打自己耳光的现象。例如前期学苏联,60年代批苏联修正主义;前30年阶级斗争为纲,80年代批判之;以前大讲社会主义法维护计划经济,90年代又批判之,等等。应当指出,这种受制于外部意识形态的反复无常并非学术的积累和进步,而是有损学术传统的形成与学术进步的。(4)法律问题的政治泛化,无法形成独特的法学视角。这一方面使法理学等同于政治宣传,另一方面使法律问题复杂化,不利法律问题的解决,例如,将法治问题与党的领导对立起来,将人权与资产阶级等而视之,将分权与资本主义拴在一起,等等。(5)有损法理学的学术权威。意识形态化的法理学缺乏独立的品格,缺少符合逻辑的一贯的相对恒定的理论,它本身缺乏对人的终极关怀,同时对具有独立品格的和有社会责任感的理论采取排斥态度,因此无法确立理论的权威。它无法,也不配成为立法的指引与司法的第二位法源。当然,法理学,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评价部分要完全与意识形态分离是不现实的,但是,这不能成为法理学意识形态化的理由。防止法理学意识形态化要注意两点。一是结果不能是先验的,应当从人类经验和理性中来,是研究的产物,例如不能先依据外在权威确立结果,再去证明其正确性。二是研究方法的价值中立。这一问题上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韦伯并不反对把“主观的”评价作为科学研究对象,但是研究人员和老师“应当无条件的将经验事实的确定(包括他调查的经验个体的价值定向.行为)同他自己的实际评价是否满意(在这些事实中包含作为研究客体的经验个体所作出的评价)区别开来”,这两件事在逻辑上是完全不同的。[3]我国法学意识形态化的严重后果之一就是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当作社会上唯一的价值判断,并为了“证明”其唯一正确性,不惜对经验事实作实用主义的裁剪,这是严重违反科学研究的规范与科研伦理要求的。

3.从“解释性、证成性”法理学到“解释性、评价性”法理学

时下的法理学对现行法律及其政治权威主要是解释性的和证成性的,这是有违法理学性质的。法理学既然是“规则学”,那么,它应该在解释的同时对研究客体作出评价,以规范法律的变化、运作及政治权威的行为。缺乏对现实政治权威评价的法理学,其实质是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任何科学理论的前提是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否则所谓成果就是纯主观的要求与欲望,缺乏科学所要求的起码的客观性。如果我们的法理学具有这种评价能力,则我国的法律和国家本不至于走如此大的弯路,付出如此昂贵的学费。如果在反右中不经法定程序剥夺公民权利的行为受到法理学的评价,如果公社化运动无偿剥夺公民财产的行为受到法理学的评价,如果“5·16”通知受到法理学的评价,如果四人帮镇压丙辰清明的行为受到法理学的评价,则政治权威本可以冷静得多,法治国家也许早已建成了。

4.从中国的国家法理学到一般法理学

这涉及法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法理学的研究对象为“一般法”,在理论上法理学界并不存在分歧,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存在极大的片面性,使法理学成为“中国国家法的法理学”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分析对象仅限于国家法。二是研究对象几乎仅限于中国的法。从历时性观点来看,法律经过了部落法、国家法两个阶段,现在正由国家法向世界法阶段过渡,国家法只是法律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从共时性观点来看,国家法与社会法长期是共存的,特别是在现今世界上。当今世界上不但有国内社会层面上的社会法,而且有国际社会层面上的社会法,例如我们即将加入的世贸组织法律制度。同时,现今法律除了社会法、国家法以外还有超国家法律的存在。任一国家法理学学者的分析对象都着重于分析本国法,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只从本国法归纳出来的法的一般理论的片面性是显然的,因为任何人(包括人的群体)的经验都具有殊性。在逻辑上,从单一特殊对象无法抽象出普遍性结论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应当分清两个问题:法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本国法律制度的描述,前者应当尽量关注外国的法律和国家法以外的法律,尽可能避免片面性。同时应当注意控制法理学中本国法律制度描述的成分,否则,法理学就名实不符,成为“中国法律制度学”了。

5.从封闭的法理学到开放的法理学

我国的法理学本是开放产物,正是清末闭关锁国传统被打破才有了中国的法理学。民国时期的法理学也不重“中外有别”。20世纪下半叶这一传统被放弃。新中国法理学是从割断与发达国家的学术承继与交流开始的,但初期并未完全封闭:转向苏联开放。与其说是开放,不如说是照搬一种学术,骨子里是封闭的。19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以后便彻底关上了大门,直到80年代中期中苏关系正常化。其间只有少量的苏联和西方著作引进,西方著作当然只能供批判用,有些甚至只能“内部出版”,这大概是国人独创的制度。笔者所见边沁的“功用主义》、狄骥的《宪法论》、马里旦的《人和国家》均属此类。80年代以后有了明显进步,大量的西方法理著作被引进。但是作为学科的开放这还是很不够的。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上,法理学作为研究一般法的法学分支学科,其开放性不但表现在研究、出版他国同行的著作,主要应当表现在正常的学术交流、学术上的互相学习、批判与吸收。但时下的法理学国际交流极少,与西方同行的共同话语太少,作为10多亿人的大国,译介的西方法理著作远远不够,高质量的,能与西方同行交流的学术成果就更是寥若辰星了。最可堪忧的是 “自己人”和“外人”的两分法这种情绪化的、非学术的态度,看来自尊实则自卑的“防卫”心态妨碍了对西方法理学的学习和借鉴。人们忘记了这个基本的事实: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如果我们的前辈在上世纪之交采取与我们同样的态度,则完全不存在今天中国的法理学。在多元交融的今天,文化的地方性早已是相对的了,我们常说:“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法理学”,这个法理学的基本精神早已是西方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如果我们正确理解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话);但这同时又是中国的——经过中国人学习和理解的。有人肯定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反对学习、消化吸纳西方的法理学。笔者以为,难道真如某些以邻为壑的国粹主义者所声称的西方没落了?高度发达的西方工业社会在社会科学方面突然落后于仍处于农业社会的东方,而这一切都归结于两颗科学巨星的陨落!这是很幼稚的,是文化排外的籍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早期工业文明的产物,如果说19世纪的西方值得学习,20世纪、21世纪的西方反而不值得学习,这岂不显得有点滑稽可笑?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说,我们已经承认自然科学比外国落后了,现在也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比外国落后了。[4]只要承认“法理学”是科学,就必须向西方学习。敢于学习是强者的表现,是自强的必要条件,学习他人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捷径。如果我国的法律早已西方化,法学学者都有个学习西方法律、法理的问题,那么,作为“一般理论”的法理学,就是首当其冲的。

开放除了上述空间维度以外,还有一个时间维度:向未来开放。法理学要能够说明、评价新的法律实践与思想,将新的实践与思想纳入法理学体系,并且如有必要,借以修改原有的概念体系及其理论。未来法理学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全球化及其带来的全球法律问题以及法律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法理学必须向这个大未来开放。

可开放性的第三个维度是事实维度——向事实开放。时间维度的开放当然包括了事实,这里的事实维度专指已然的事实:由于主客观原因而遗漏的已然的事实。对中国法理学来说,特别重要的是关注法人类学研究揭示的部落法事实、国际法学描述的国际法规则、超国家法规则、等等。

6.从主客体思维到主体际思维

中国的法理学可以称为主客体思维的法理学:它的基本方法是将人分为法律实践主体的人和法律实践客体的人两部分,其基本假设是法律是法律实践主体的人统治客体的人的工具,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整个法律理论体系:法的起源是阶级统治的产物,法的本体是阶级意志,法的作用是阶级斗争、阶级统治甚至阶级镇压的工具,法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最后法律消亡于无阶级的社会。这个理论的谬误是十分明显的。且不说国家产生以前早有法律,即使在阶级产生以后的国家法时代,法律也主要不是解决阶级关系的工具,法律是调整人际——主要是个体际关系的产物,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人的组合体只有各种法律拟制的人:法人或某些非法人的人的组合体。法律实践领域的人格分离现象是法律的败坏。退一步讲,即使主客体思维对于描述压迫型的法是有用的,对于法治社会是构建应然的法律体系,它无论如何是不适用的。随着经济、政治、生态、文化、法律全球化运动的展开,主客体思维的非科学性及其弊端日渐明显。在市场经济、法治社会里,主体际思维应当替代主客体思维而成为法理学的思维工具。[5]

7.从法学方法论到法律方法论

这里的法学方法论指法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问题,在法理学教科书里一般分为一般方法原则和具体方法问题,通常讲些唯物辩证法、历史考察方法、社会调查方法、分析方法、等等。这些实在不是法学的特殊研究方法,它适用于一切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这些方法主要是对法律整体的认识方法,而不是“法律方法”,最多对法律方法存在指导意义或“方法论”意义,或仅对法学中的认识论成分有意义,或对建构合理规则体系的“经验”有意义。高扬这些方法本身与我们将法学定位为“规律学”有关。法学作为以“规则学”为主体的学问体系最终落脚点在于应然规则体系的预设,或是一种“事后的合理化”——对社会规范的理性建构,在于法律运作体系的组建以及法律运作的技术,这才是“法律方法”的核心。换句话说,法律方法的核心不是“认识的”,而是陈述的方法或规定的方法,套一句康德的话来说就是“实践理性”的方法。具体来说,就包括规则预设与合理化的方法、法律解释方法、法律漏洞之弥补的方法、法律推理方法、法律利益分析方法、法律适用的逻辑模式等等。[6]当然,对法律整体的认识方法也可涉及。不过,无论如何,“法律方法”应成为法理学的重要内容。

8.从一元法学到多元法学

学术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它应当永远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也如商品生产一样,它是多元竞争、相互诘难、优胜劣汰的过程。因此它存在的前提之一就是多元思想的共存。在学术上统一口径必然扼杀学术本身。文革中法理学遭受灭顶之灾的教训应当永远记取。我党历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这个意思。可惜始终难以落实。改革开放以来这方面有了长足进步。法学,特别是法理学是建构应然规则体系的学问,它在两个层次上涉及价值评价。一是“何种行为是正当的”——对人的行为的评价,二是“何种规则是正当的”——对规则的评价。价值评价本身是在各种不同的评价中展开的,各种评价都应当接受同行的、社会的评价。否则就没有价值评价而只有独断。诚如劳伦斯所言,“理论建构、批评以及防卫是法学的主要工作”。[7]进入90年代中叶以来,各种不同思想的争鸣常见于报刊杂志,已有学者开始注意中国法理学的流派问题,这表明维辛斯基法理思想一花独放的局面正在结束。但是离“多元并存”还有较大距离。例如,许多批评带有明显的文革色彩——文革式的批评是反学术的,它不可能发展学术;有些批评带有过多的感情色彩而缺少理性思辨和“据实说来”的科学态度。而且总体上相互批评不足。最典型的是各类表扬稿式的“书评”,更不用说有些纯属人为“炒作”以及自己和自己商榷的滑稽戏。起码多元并存没有被作为学术发展的理想状态来接受。现在,法理学发展的社会环境是50年来最好的时期之一,倒是少数法理学、宪法学圈内人士缺乏学者必要的宽容精神,不珍惜大好时光,不爱惜自己的人格,打棍子、扣帽子的文章常见于某些刊物,着实令人扼腕。争鸣是学术进步的条件,但争鸣是“学术的”而不是不允许别人生存。在这里,启蒙大师的风范永远是我辈的榜样:当年伏尔泰对卢梭的“科学、艺术加剧人的不平等”的观念提出了尖刻的批评,但是后来当政府因言论驱逐卢梭的时候,伏尔泰却盛情地邀请卢梭到他的庄园避难,他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句话,但是我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上述政治批评家的目的就在于把别人的嘴封起来,独断话语权。它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消灭学术。这可能是那些批评家们始料未及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

(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9年1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决定》修正)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资源调查与发展规划

第三章 产业指导与技术支持

第四章 推广与应用

第五章 价格管理与费用补偿

第六章 经济激励与监督措施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

水力发电对本法的适用,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规定,报国务院批准。

通过低效率炉灶直接燃烧方式利用秸秆、薪柴、粪便等,不适用本法。

第三条 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 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通过制定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目标和采取相应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国家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参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依法保护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对全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实施统一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

第二章 资源调查与发展规划

第六条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调查,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制定资源调查的技术规范。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调查,调查结果报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汇总。

可再生能源资源的调查结果应当公布;但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内容除外。

第七条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能源需求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实际状况,制定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目标,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并予公布。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前款规定的总量目标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发展与可再生能源资源实际状况,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各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目标,并予公布。

第八条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目标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状况,编制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有利于促进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总量目标实现的相关规划。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会同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和本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目标,编制本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和国家电力监管机构备案,并组织实施。

经批准的规划应当公布;但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内容除外。

经批准的规划需要修改的,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九条 编制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的原则,对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作出统筹安排。规划内容应当包括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区域布局、重点项目、实施进度、配套电网建设、服务体系和保障措施等。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进行科学论证。

第三章 产业指导与技术支持

第十条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根据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制定、公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第十一条 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国家可再生能源电力的并网技术标准和其他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技术要求的有关可再生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国家标准。

对前款规定的国家标准中未作规定的技术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并安排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进步,降低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可再生能源知识和技术纳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课程。

第四章 推广与应用

第十三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

建设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应当依照法律和国务院的规定取得行政许可或者报送备案。

建设应当取得行政许可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有多人申请同一项目许可的,应当依法通过招标确定被许可人。

第十四条 国家实行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家电力监管机构和国务院财政部门,按照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确定在规划期内应当达到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制定电网企业优先调度和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具体办法,并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会同国家电力监管机构在年度中督促落实。

电网企业应当与按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建设,依法取得行政许可或者报送备案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签订并网协议,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符合并网技术标准的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发电企业有义务配合电网企业保障电网安全。

电网企业应当加强电网建设,扩大可再生能源电力配置范围,发展和应用智能电网、储能等技术,完善电网运行管理,提高吸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能力,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上网服务。

第十五条 国家扶持在电网未覆盖的地区建设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为当地生产和生活提供电力服务。

第十六条 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

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的燃气和热力,符合城市燃气管网、热力管网的入网技术标准的,经营燃气管网、热力管网的企业应当接收其入网。

国家鼓励生产和利用生物液体燃料。石油销售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的规定,将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液体燃料纳入其燃料销售体系。

第十七条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

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太阳能利用系统与建筑结合的技术经济政策和技术规范。

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根据前款规定的技术规范,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为太阳能利用提供必备条件。

对已建成的建筑物,住户可以在不影响其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安装符合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的太阳能利用系统;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八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卫生综合治理需要等实际情况,制定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沼气等生物质资源转化、户用太阳能、小型风能、小型水能等技术。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地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提供财政支持。

第五章 价格管理与费用补偿

第十九条 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根据不同类型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的情况,按照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合理的原则确定,并根据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上网电价应当公布。

依照本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实行招标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按照中标确定的价格执行;但是,不得高于依照前款规定确定的同类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上网电价水平。

第二十条 电网企业依照本法第十九条规定确定的上网电价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所发生的费用,高于按照常规能源发电平均上网电价计算所发生费用之间的差额,由在全国范围对销售电量征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偿。

第二十一条 电网企业为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而支付的合理的接网费用以及其他合理的相关费用,可以计入电网企业输电成本,并从销售电价中回收。

第二十二条 国家投资或者补贴建设的公共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的销售电价,执行同一地区分类销售电价,其合理的运行和管理费用超出销售电价的部分,依照本法第二十条的规定补偿。

第二十三条 进入城市管网的可再生能源热力和燃气的价格,按照有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合理的原则,根据价格管理权限确定。

第六章 经济激励与监督措施

第二十四条 国家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资金来源包括国家财政年度安排的专项资金和依法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收入等。

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用于补偿本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差额费用,并用于支持以下事项:

(一)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示范工程;

(二)农村、牧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

(三)偏远地区和海岛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建设;

(四)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勘查、评价和相关信息系统建设;

(五)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设备的本地化生产。

本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接网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电网企业不能通过销售电价回收的,可以申请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补助。

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能源、价格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五条 对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符合信贷条件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有财政贴息的优惠贷款。

第二十六条 国家对列入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的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二十七条 电力企业应当真实、完整地记载和保存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有关资料,并接受电力监管机构的检查和监督。

电力监管机构进行检查时,应当依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并为被检查单位保守商业秘密和其他秘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工作中,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 , 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

(二)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三)有不依法, 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的。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法第十四条规定,电网企业未按照规定完成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造成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并由国家电力监管机构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经济损失额一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经营燃气管网、热力管网, 的企业不准许符合入网技术标准的燃气、热力入网,造成燃气、热力生产企业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并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燃气、热力生产企业经济损失额一倍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石油销售企业未按照规定将符合国家标准的生物液体燃料纳入其燃料销售体系,造成生物液体燃料生产企业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并由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管理能源工作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生物液体燃料生产企业经济损失额一倍以下的罚款。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生物质能,是指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粪便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

(二)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系统,是指不与电网连接的单独运行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

(三)能源作物,是指经专门种植,用以提供能源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

(四)生物液体燃料,是指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的甲醇、乙醇和生物柴油等液体燃料。

第三十三条 本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二十三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09年12月26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2009年12月26日